当“有线”遇上“云”:歌华有线(600037)的一次辩证自述

有人会把电缆当围巾吗?别笑,这个比喻倒挺合适来形容歌华有线(600037)——老牌、有线、看上去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但把它直接打入‘过时’的结论里,也太草率了。两种声音并存:一种说它是遗产包袱,资产重、周转慢;另一种说它是基础设施的隐形护城河,等着被数字化激活。事实往往夹在中间。

说“资产使用效率”差,很多人能讲出一堆理由:有线网和传输设备是重资产,折旧多年后账面占比仍高,导致资产周转率看起来偏低,这是行业常态(参见公司年报披露及行业分析)。但别忽视一件事:当宽带、IPTV、智慧家庭服务把同一条“线”承载更多付费场景时,单位资产能产生的收入会提升。关键是公司能不能把传统资产从单一的卡座变成多功能的收入机器。

短期债务偿付能力,这里不必太学术化地念三本比率公式。要看两点:一是流动性安排(短债到期结构、现金及可动用融资);二是回款速度(应收账款、预收款)。公开信息显示,像歌华这样的有线运营商在转型期会面临应收和投资并存的阶段性压力,短期偿债需靠更灵活的融资和更紧的应收管理(来源:公司公开年报、东方财富个股资料)。

讲市场份额,不要只盯着“有线电视的份额”。生活场景变了——观众从电视机迁移到手机、客厅智能屏、运营商IPTV、OTT平台。歌华在北京等核心城市仍有线缆和入户优势,但在全国性内容分发和流量争夺上,和电信三大、各大流媒体比拼时,处境明显被动(参考:行业报告与CSM趋势数据)。

说到成交量,A股里这种传统基础设施类标的,常见的特征是换手率低、关注度有限。低成交量既会抑制股价发现的效率,也会放大大户进出的震荡风险——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流动性是必须纳入判断的维度(数据来源:东方财富、沪深交易所公开数据)。

行业整合是一个大方向:广电与通信融合、内容和通路的再组合,会把行业慢慢推向“少而强、多场景”的格局。对歌华这种既有网又有渠道的公司来说,挑战是变成被吞并的对象,机会是成为整合里的关键拼图。治理结构在这其中起到放大或降低风险的作用——透明、少关联交易、董事会更市场化,将直接影响外部合作和融资成本(来源:公司年报及公开披露)。

把这几条放在一起,你会发现:把歌华定性为“老且没救”或“未来必胜”都太绝对。真正的答案在操作层面: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不是口号,而是把现有入户和带宽资源捆绑到更高毛利的服务上;短期偿债不是盲目降负债,而是优化债务期限结构、提高现金回收速度;市场份额不是守旧的电视份额,而是家庭宽带与内容付费的综合份额。观察窗口应该是: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短期债务占比、付费用户数与ARPU,以及日均成交量这些互为因果的指标。

最后一句话有点反转意味:歌华不需要把自己彻底从“有线”改造成“云端公司”,而是把“有线”当作通往“云”和“服务”世界的桥梁。能否把桥修宽、修稳、修成收费桥,就看执行力与外部整合机会了。

参考资料:歌华有线2023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东方财富网个股资料,CSM与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年度报告(节选)。

作者:星河写意发布时间:2025-08-15 10:13:08

相关阅读